第二百九十九章 夏言的底线(1/4)
“岂有此理!”夏言独坐值房,看着递到面前的弹劾奏疏,一时间火冒三丈。这四年的斗争中。严嵩老了。夏言也明显老了。毕竟他只比严嵩小两岁,今年也是五十九岁的人了。而相比起严嵩年轻时就高中,夏言的科举之路颇为坎坷,十八岁乡试,三十六岁才考中进士,得以入仕为官,此后又蹉跎了数年,终于因迎合圣意,主张天地分祭而崭露头角。历史上夏言得到嘉靖赏识后,仅仅在一年之间,从七品的给事中进步为正二品的礼部尚书,“去谏官未浃岁拜六卿,前此未有也”。显然这个世界,他没有这般好的待遇。升官速度也是很快了,短短数年间入了阁,已经是让一众朝臣望尘莫及。偏偏前方赫然矗立着一座巍峨巨峰,令人仰望。严嵩。在此之前,夏言对于严嵩印象并不坏。两人不仅是江西老乡,严嵩还是他的科举座师,此前种种士林清誉,也令人敬仰。但等到夏言入阁后,很快发现,这位太霸道了。说一不二。尤其是借锦衣卫掀起大案后,所作出的决策,不容许有丝毫更改。能入内阁的,都是到了人臣的顶峰。谁又希望被旁人呼来喝去,唯唯诺诺?当然这样的确实有。比如李时,是个应声虫般的泥塑阁老;又有费宏,年纪大了,身体又差,没那个心气争;还有霍韬,自以为是,完全错估了自身在大礼仪集团里的领导和影响力;夏言可不是这三位。如今的内阁,就只剩下他与严嵩。虽然首辅次辅的地位分明。虽然他抗争四载,收河套的国策,依旧按照严嵩的意志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。可夏言也笃定,只要自己发出了声音,严嵩绝不敢置之不理。在这种情况下,案头堆着的弹劾奏章,就相当刺眼了。“恃父之势,群小竞趋……强占商铺,私调船只……”“明目张胆,大启贿门……贪必好淫,淫必生贪……”“没想到严阁老竟有这么个儿子,区区举人,竟敢这般嚣狂?”夏言原本不屑于用亲属打击敌势。明知严世蕃在太原任职,功劳一项项往吏部报,所作所为一眼假,但他从未在这些事情上刁难。毕竟身为首辅之子,能去地方任职,升官的功绩哪怕有些水分,已经是难能可贵了,水至清则无鱼,抓住这点不放,未免有失身份。可现在严世蕃回京后,竟然真的依仗这些功绩,胡作非为起来。明明是兵部主事,行迹却遍布六部,背后跟着一群跟班,莫敢不从。关键是强行索要河套的种种奏疏,大肆宣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