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格格档> 其他类型>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> 第377章 大量囤积物资(1/5)

第377章 大量囤积物资(1/5)

    怡和洋行,大班办公室。在抗战时期,怡和在重庆最重要的人物是担任公职的约翰·凯瑟克。早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,约翰·凯瑟克便返回伦敦加入了英国政府的作战经济部,后调往蒙巴顿将军所在的东南亚战区司令部,担任对华事务政治联络官。其在山城时,是对国民政府比较强硬的代表人物。战后,约翰凯瑟克重新担任怡和大班。但随着新华夏的成立,怡和的资产损失不菲。怡和在内地的资产,主要是港口码头、物业地皮,这些现在已经无法出售,故不可能转移;另外一方面,怡和还在做着内地的贸易——向内地运输棉花、香烟与啤酒、小量的五金和机械,并输出华夏土特产。但这些贸易,远不能弥补怡和在内地的损失。约翰·凯瑟克收起悲观的神情,对属下说道:“如今远东航运进入寒冰期,我们怡和要出售一些用不着的二手船,保留实力。最近那三艘5000吨的船,报名竞拍的人多不多?”如今远东的航运力量,以太古、怡和、旗昌(美国)为主,然后又有少量的挪威、法国等国家航运企业,最后便是华资航运企业。一名高层说道:“报名的人不多,但有一个特殊的人!”“喔”约翰·凯瑟克好奇的问道:“是谁”“是陈光良的弟弟陈光聪,不知道是他打算自立,还是代表陈光良参与。”约翰·凯瑟克的表情认真起来,嘴里说道:“确实特殊!这个号称‘香港首富’的华人,在这个时候购买船只,难道是犯傻?”众人纷纷笑了起来。蒙特森笑着说道:“这个人实力确实不错,但确实喜欢犯傻,他最近几年在香港大肆购置物业,也不怕哪天香港被收回。”这个问题,似乎是所有英国人的担心,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,投资物业这种固定资产,是属于不明智的。哪怕是怡和,此时也后悔得要命,当初为什么不变卖华夏的资产,拿一部分回英国。相比较太古洋行,怡和损失大的多,太古洋行一直重视香港,而非内地;而怡和基本是将重心放在内地,香港只是一个分点而已。约翰·凯瑟克制止大家的笑容,说道:“虽然陈光良在逆势购买船只,这不是一件明智的决定,但他对航运的野心,我们不能忽视。好在,只要他做航运,就离不开我们的九龙仓;华人没有大型码头,就只能给我们交费。”“对更何况,这三艘船当年也是陈光良卖给我们的,怡和利用这三艘船,为大英帝国出力不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