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二十九章、巡抚暴毙(1/7)
战争停息下来,内政一下子成为了主要任务。
对都护府来说,打下地盘容易,难的是战后治理。
随着都护府的发展壮大,军管的治理模式,越来越跟不上时代。
李牧需要一个稳定的大本营,而不是一个大军营。
采取军事化手段管理地方,在前期确实拥有很大的优越性,但弊端也非常明显。
最大问题就是武德太过充沛,在土地的诱惑下,人人都想功名马上取。
地方上的民兵预备役建设,除了装备跟不上外,训练都在向正规军看齐。
不需要官府动员,百姓自发加入队伍。
没有办法,南征大战进行的太过顺利。
欺负土著,根本不费力。
战争强度,还赶不上国内宗族抢水械斗。
短短半年时间,都护府的疆域面积增加了一倍,阵亡士兵不到四位数。
分摊到全军,大家看到的不是这家子弟立功,就是那家子弟受封。
至于仆从军的损失,从衙门到民间,都选择了无视。
到战场上走一圈下来,就能够获得大量的肥沃土地,完全点在了虞人的软肋上。
不光民间沸腾了,就连都护府高层,也受到了影响。
哪怕是最反战的文官,都变成了主战派。
请战的文书,天天堆满他的案头。
回过神之后,李牧猛然间发现发动战争的自己,反而成了最大的反战派。
短期来看,这种全面要战的思潮,有利于对外扩张。
可时间拉长,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
当大家吃惯了战争红利,再想叫停战车,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为了纠偏好战思潮,李牧搞起了官员培养班。
五品以上的文臣武将,都要轮流过来上课,他自己亲自充当老师。
中高层都要接受培训,下面更不用说。
一座座学校拔地而起,受限于师资力量,乡村一级的主要以扫盲为主。
再往上,主要是官员培训。
发展教育,依旧是任重而道远。
理论上来说,可以从国内引进读书人。